有一种爱情叫暧昧 谈恋爱最好的时候暧昧
从社会学、心理学到传播学,从相识、相爱、相处到相守,引领你我看透爱的本质,走过爱里的迷思,重新学着好.好.爱--
在社会学里,许多学者倾向相信,那些表面上看似属于个人的问题,事实上都和制度或系统有关。比方说,为什么现在很多单身男女找不到对象,或者不想结婚?不少爸妈很伤脑筋:我儿子/女儿明明长得不错、能力也很强,怎么就是没有对象?然后就硬把隔壁邻居的小孩找来一起吃饭,标准台词是:“唉唷,就当认识朋友也不错啊!”
其实,这可能不是单一的问题,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其中影响,像是就学时间长短的转变(念到硕博士的人越来越多)、女性地位的提升(不再需要依靠男方提供生活保障)、薪资结构和以前不同(年轻人越来越穷、无力成家)……等等。
因此我们不太可能(也不需要)乱枪打鸟,针对每个人设计一套解决之道,因为,如果能够仔细观察、了解问题,从制度或系统层面解决问题的根源,比“一个一个解决”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我们当然没办法帮每个人介绍男女朋友,那是婚友社的工作,但政策可以鼓励单身男女成家;我们可以写书或上课,让大家了解怎么样好好认识自己和喜欢的人,好好开始一段感情,不是吗?

总之,关于要“开始一段感情”,成功和失败都是有迹可循,但并非怎样的人、怎样的方法就一定会成功或失败。
有时候,“开始不了”只是因为对告白本身、或是对方的心思缺乏适当的理解,所以没有拿捏好尺度或时机。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一帆风顺,结果半路夭折、根本没有开始的恋情,不是因为哪一方是鲁蛇或宅男,而是抓不准“暧昧”的分际。
所以,不要被困在宅宅或鲁蛇找不到真爱的迷思里了,你的春天能不能开始,取决于你能不能抓准时机、突破爱情的迷思。
宅男与干物女=没人爱?
新闻或网络常用“宅男”或“干物女”一类的词来形容内向、不喜欢外出或参加社交活动的人。
宅男的日文,有人叫“ひきこもり”或“おたく”,最明确的典型大概是喜欢漫画、动画或游戏,不太注重外表,不擅交际;而干物女则是“ひものおんな”。这个名词广为人知是在日剧“鱼干女又怎样”大受欢迎之后,像女主角那样下班回家之后就不打扮,也不出去约会应酬,只窝在家看漫画看电视,对恋爱没兴趣的女生,就常常被归类为干物女。
其实很多人也是这样,没什么特别的事要做的时候,回到家就是卸了妆、穿得舒舒服服的睡衣在家里混,干么要出去呢?舒服最重要啊!却不知道为何到了现在变成一个难题,或是大家担心的事。很多人觉得宅男交不到朋友,其实宅男也有很多朋友,可能跟他一起打电玩、迷动漫;打电玩的实力坚强、运气好,还可以得到世界冠军咧!他们安于自己的生活,没有额外的需求,有需求也能靠着自己或电脑另一端的朋友解决。
说起来,宅男或干物女,只不过是生活方式、思考模式和一般社会容易接受的“随时上紧发条”、“做事要有明确目标”的态度不一样而已,如果一个人没有情绪问题,没有性情大变,他高兴窝在房间里吃泡面(这是不太健康啦)、看动画看得科科笑,那也是一种兴趣。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建立一段关系,只是很“慢热”,需要的时间比较长,对方要对他/她多一点理解和耐心。只要能找到生活方式、喜好和价值观类似的人,事实上并没有什么“宅男和干物女就是感情上的鲁蛇”这种事。

有一种爱情的论点是“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”,热爱那种模模糊糊、朦朦胧胧,有点默契却又不说出来的感觉,打定主意可以一直维持现状,不统不独、不和不武……最好是!
搞暧昧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永远不会知道,两人之间的一切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?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一样,最后终究要面对一个问题:这些网络上的朋友,究竟是真的喜欢我,还是假的?暧昧并不是一种保障,其实是自欺欺人、没自信的表现,因为你有自信对方会喜欢你,干嘛喜欢暧昧呢?可以光明正大牵他的手,不用假戏在那里装来装去、好像你是我男朋友又不是我男朋友,这么爱演,不如去参加达人秀好了。
确实,要建立关系的两个人之间有很多内容,外人是无法理解的,但是,现在认为“是这样”的,也许有一天就被推翻了。暧昧最美?有空就继续暧昧下去,等到哪一天他就跟别人在一起了!很多人常常没想到一件事:你既然喜欢他,他必定也有一些条件会吸引别人;你不说清楚,对方搞不清楚,就去跟能让自己清楚明白的人在一起了。
人生苦短,能在一起就赶快在一起啊!
卤肉与告白:错误的假设
关于说清楚—也就是“告白”这件事,其实和卤一锅香喷喷的红烧肉有点像。
苏东坡发明“东坡肉”这道菜,还为它写了一段“猪肉颂”,大概和现代人吃饭之后要写一篇“食记”回味、纪录的意思差不多。如果古代有手机,苏东坡说不定还会拍照上传网络呢!
猪肉颂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:“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灶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然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”
重点就在“火候足时他自美”。火候不到,你就打开锅盖,整锅卤肉因为热气散了而完蛋、半生不熟或者煮不入味,也不令人意外。所以,时机的拿捏和分寸确实非常重要,不管是卤猪肉或是谈恋爱,原则都是一样的。
告白会出现错误的假设,在于你“假设”对方的情感和自己相似。如果是相似当然没问题,告白成功的几率非常高,而且你应该已经感受得到,两个人在一起一见如故、很有默契;但如果对于情感的火候有错误认知,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一头热,你们根本不在同一个Level,这时候,告白就是自己送死啊!
当你说开之后,接下来就是对方的回应。
要是对方没有像你一样的情感,他能回馈的就是:“我只能跟你做朋友。”没办法当男女朋友。告白的人通常不能接受这个状况,觉得要嘛你就跟我当男女朋友,要嘛我们就切割干净;如果感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,就不能在一起,连朋友也做不成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,你当初就不该告白。因为你们的感情还不相等,可能你喜欢他比较多,他还没注意到你,来不及分辨到底喜不喜欢你,只把你当成一般人看待;你跳过了解、酝酿的过程,把后来要做的事情提前做,保证失败,就像英文一还没学就要学二,那样比较快?是比较快摔倒啦!
很多事情要慢慢培养,先做朋友、互相了解,不要给彼此压力,有了共同话题和一点默契,时候到了再看看要不要表达感情。久而久之,你会发现,有些人或许是一辈子的好朋友,一生中最美好的关系;有些人可能要变成伴侣,才会感受到幸福。
所以,告白之前也要想想自己能接受对方怎样的回馈?甚至对方会不会有回馈?没有回馈,其实也就没有失恋的问题,因为只有你单方的感情付出,以及你单方的感情收回,与他无关。只是关键在于,你是否能够好好收回自己的感情?

不论是期待一见钟情、幻想感情可以靠恐怖片加温、认为宅男和干物女找不到爱情、一厢情愿地沉迷于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、误解告白一定只有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甚至是“我爱他、他一定也会爱我”的错误假设,都是爱情里常见的迷思。
爱情这种事总是当局者迷、旁观者清,如果身在局内,往往难以看透大局,把感情理出个明确的头绪。但如果你能看到这里,至少大致能够了解感情这回事,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单一的想像,更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,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!
其实,爱情很简单,如果有机会,不如约喜欢的人去喝杯咖啡、聊聊天。聊天能损失什么?一顿松饼下午茶两、三百元,如果因为一顿下午茶而认识一个好朋友,即使将来不是恋爱对象也很值得;如果聊不来、当不成朋友,至少松饼也吃了嘛!
别人靠传统的方法加上一点运气,我们则是希望借着学术研究的基础,突破恋爱的一些困难。最重要的是,你清楚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?如果能够这样,就算别人看不见、看不懂,你和对方的心中却是明白的。